太极拳十八式诀解
掤在两臂,捋在掌中,挤在手背,按在腰攻;采在十指,
挒在两肱,肘在屈使,靠在肩胸。进在云手,退在转肱,
顾在三前,盼在七星,定在有隙,中在得横。滞在双重,
通在单轻。虚在当守,实在必冲。
棚在两臂:棚劲的功能,发挥在两臂的圆撑力量上。这种支撑力,在任何动作中,都需主动使用。
捋在掌中:捋是破棚的手法,左右两捋的知觉力全在两掌,由掌的知觉力,探听对方的轻重虚实,然后可以随着捋式进着。
挤在手背:挤是击出的手法,在捋开对方防御的棚式以后,随以挤手进而攻之;搭手要用手和臂加在对方的空隙点上挤按之,如两手合用可增加击力。
按在腰攻:按是用两手推出之式,发出进击的力量,全以腰部为主力。
採在十指:采是用手抓实,所以十指之力,用力嵌牢。
挒在两肱:挒式是取对方的全臂,用我一手抓住对方之肘,一手抓住其腕,用力向下捋带之手法。两肱即两臂。
肘在屈使:肘是运用肘力发击对方,不论进攻与反击,在用时要屈回小臂,以肘尖顶撞或横击。
靠在肩胸:靠法是要用肩头靠击对方的胸部,或者用膀来靠击对方的腰肋部。
进在云手:云手的手法,在太极拳里占一个进字,就是要向对方进入手法,云手是其一。
退在转肱:在太极拳里,倒转肱走法占一个退字,就是在闪避对方来势和不及还手时使用,是退的方法之一。
顾在三前:顾是照顾和防护的意思,就是和对方接手时先要把自己的眼前、手前、脚前三方面照顾好,以免被对方击中。
盼在七星:盼是注意看望,也可说是警惕的意思。七星是指身体上的七个部分所在,就是肩、肘、膝、胯、手、足,这七个部位,在与对方接手时,不论在静中或动中,都时时刻刻地小心照顾到。
定在有隙:定是找到对方的空子。在和对方交手时不可冒进得到进手的机会,就立刻不停的发手,达到先发制人的目的。
中在得横:中是击中。要想把对方击中,必须得到对方的横。横就是在和对方交手时,我转身找对方的侧面,对方的侧面在我面前叫做横,对这对方的横,立刻发起进击。
滞在双重:双重是两方的重心相遇,就是力与力争了,这样不能闪转腾挪的灵活变化,故要避免双重。
通在单轻:单轻就是避重就轻的意思,也就是进用单重才可以使对方失掉抵抗的能力。
虚在当收:虚是在和对方交手时,在不得手或得不到机会进攻的时候,应当取防收之势。
实在必冲:实是在和对方交手时,已经得手啦,可以乘虚而入,在这时即立刻冲击,这叫得实。
太极拳-须关注感觉
笔者根据体悟,先谈谈感觉训练的几种表现。如果习拳者在训练中出现下列情况,则说感觉的训练已经有了一定的根基。
一是手心有热、胀、麻感,这种感觉起先时隐时现、若有若无,后来逐步明显起来。
二是丹田有内外旋、上下翻之感。笔者这里的丹田采用多数人的说法,是指下腹区域,即从百会至会阴画一条直线,然后从命门至神阙画一条横线,以两线交点为圆心覆盖两肾的区域。太极运行以丹田为核心,以腰脊为主宰,每一动作尽管是微动都应有丹田旋转的训练,继而有所感知。古人称“腹有良谋”、“满腹经纶”不是没有根据,现代医学已检测出腹部对中枢神经的延伸作用,并称腹部为第二大脑,因此练丹田感觉实质上练了中枢神经,练了大脑,练了聪慧。
三是动作运行有在水中、稀泥中动作之感。就手臂而言,手掌伸展如铁板,手指并拢如铁锤。手如铁锤时,臂如木柄;手似乎脱腕时,臂如灌铅,手推、手拉、手转、手动又似乎在水中运作。以脚而言,前进、后退、撤步及并步、插步都似乎在稀泥中移转,有一定阻力,一脚轻虚,另一脚又必沉实,形成猫步。
四是整个身子有轻灵与舒适之感,一套拳打下来不应感到疲惫、劳顿、烦躁、憋闷、郁闷、躁动等,而是感到愉悦、轻松、灵便、宁静、平和、舒适、惬意,似乎意犹未尽,越打越精神。
五是有内听与返观之感觉。习拳者在画弧走圈中,对外物、外声浑然不觉。耳听呼吸之声,听自身血流奔流如虫鸣之节律、如钟鼓之余音,很静很静中又似乎连小草拔节、蚂蚁爬行的声音也能听到;双目似乎返观体内、四肢百骸,对身后之物也似乎能看得见。
如果习拳者有上述五种感觉(当然也可能会有其他的感觉),则证明拳已练到一定境界,只要继续沿着拳道正理修习久练,太极拳祛病延年、增智开慧的效果则指日可待。
太极训练感觉与一般感觉有共同点。一般感觉依赖人体的感觉器官,眼耳鼻舌身意必须具有一定的感受性,还要依赖外部的刺激,两者结合构成感觉域限。太极感觉也受一般感觉的规律支配,但与一般感觉有很大的差异,其表现主要有如下两点:
1、心意主导性。意向性在太极感觉中起主导作用,当客观并没有刺激物刺激时,依靠心意导向,仍然可以引起感觉。比如,练拳中练挒式如风行于水,练按式如揭箱盖活页然后如按玻璃屏风,练挤式如钱投鼓,练捋式如箭穿莲,练白鹤亮翅、练风摆荷叶、练倒撵猴等时,尽管没有白鹤、荷叶、猴子出现,但都要有相应的感觉。
2.虚幻性。这是太极感觉的重要特征,既真实又虚幻,若有若无,真中有假,假中含真。在太极训练拳境中,要做到老子所描述的恍兮惚兮,有象有物有精有真,但真中含虚妄、幻影。这是依靠心意达到的境界,如果这种感觉全真必执著,而正是这种虚幻才使太极感觉比真还要真。
明确了太极感觉的特点,下面谈感觉的方法。
1、意引气行法。用意的前提是意境,即用意之境。有些习拳者不太注意意境,认为打拳则拳境自来,这是错误的。有的人练拳好多年还不能入境,这是很遗憾的。注意境界的感觉训练对于初习者及成熟的习拳者都是十分重要的。老子日:清静为天下正。故意境主要为入清静拳境。至于清静境有什么特点,如何才能进入与维持清静,是任何习拳者始终须关注的内容,有兴趣者可参看笔者发表于《武当》2011年第2期上的相关文章。
2、虚实互导法。此法在感觉训练中占重要地位。虚实有十余种演化形式,含前后左右、上下内外、中旁方圆等,根据动作招式又有复杂的表现,无非是虚虚实实、实实虚虚、虚实互含、互导、互转、互化,既有动作本身的虚实,又有身形的虚实,还有比拟物的虚实,这几种虚实和谐统一在一起构成运拳者的感觉训练。比如,我们常讲“脚下训练沉劲、手上训练棚劲”,沉劲向下、搠劲向上向前,当两种内劲结合训练时,必定有运拳如在水中的感觉,这种感觉稍为鲜明一些,上虚下实、左虚右实、外虚内实、内实外虚、实中有虚、虚中有实都会得以合化而练,拳味自现。
3、阴阳主辅法。虚实已涉及阴阳,这里进一步谈阴阳主辅。总体而言,太极拳以阴为主,以阳为辅,但阴阳又是调和的,不应有一亢一衰。阴阳的关系要处理好,这是太极感觉训练中的难点。以笔者体悟言,抽象孤立地看阴阳之理就会觉得玄乎,但将阴阳落实于动作中就很实在、很真切。我的主要办法是在十组矛盾中落实“避阳走阴,以阴带阳”,注意运用阴中阳。这十组矛盾是:刚柔、动静、开合、快慢、上下、方圆、内外、左右、大小、曲直。
这十组矛盾,就刚柔而言,是“刚中寓柔柔蕴刚,刚柔一体柔即刚”。就动静而言,是“动中求静静中动,动静相依互为根”。就开合而言,是“开合无定开中合,合中有开开中合”。就快慢而言,是“快中有慢慢中快,快慢相间内里求”。就上下而言,是“三盘九节上下随,无上无下方是随”。就方圆而言,是“出圆成方方化圆,化圆成方圆即方”。就内外而言,是“大无外来小无内,一呼一吸通内外”。就左右而言,是“欲左先右欲右先左,左右相应两不离”。就大小而言,是“大中容小小寓大,大小同时变无穷”。就曲直而言,是“直中有曲曲中直,随曲就伸妙变化”。当然,还有一些矛盾,如出与入、呼与吸、吞与吐、高与低、紧与松、轻与重、偏与中、进与退、前与后、聚与散、打与化、收与放、蓄与发、沾与黏、棚与按、捋与挤、采与挒、肘与靠等等,但上述十种矛盾是主要的。
下面以刚柔为例作些说明。首先须明确主辅,柔为主,刚为辅,“以柔胜刚”是太极拳的本质特性。刚柔又是互含互转的,刚柔同体,互和互济。笔者曾拜师杨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旅美太极推手专家李品银先生。笔者让先生用两指敲打臂部,先生手指举上举下很柔、很轻,似乎没有用劲,而敲打在臂上却如小铁锤,停止敲击后我的感觉又极舒适,可见其柔中有极坚刚。
欲练刚柔须注意两点,一是炼内气,将内气与天地浑元气结合,这当然需要正确的方法与下工夫,久行必养“我气浩然”,与天地共往来。二是动作的松柔练习,手、步、身、腰都要很柔很柔,步行如猫一样轻灵,手出如脱腕随机,身子如猴机灵,腰如转盘灵活,外观有气势,内里藏刚猛,柔往往看得见,刚常常摸不着,运行拳架如随风摆柳,又如风起浪涌,刚与柔俱在其中。极坚刚靠什么得来?靠“专气至柔”获得。这个柔与刚的主辅关系就是阴阳的主辅关系的具体化,通过刚柔便可了解其他九种矛盾的演化。
十种矛盾的演化是辩证的,练感觉实质上就是练智慧、练灵敏度。老子告诫人们的人生大智慧是什么?根据阴阳关系,老子主张一个“藏”字,不要锋芒毕露,要隐藏自己刚的一面,做到“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无穷,大直若曲,大辩若讷”,还要注意“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以至“大智若愚”。这种辩证法的根本是由“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决定的,其最核心的内容是“有无相生”。故我们在练感觉中必须十分重视“有无”的相生、相转、相对的关系,用“有无”转化原理处理好十组矛盾,使阴阳主辅得以具体落实。
上述三种方法不能赅全,更不能孤立训练,实训中往往相互渗透、圆融运作,习拳者可根据提示加强体悟与体解,久行则有效。
太极拳运动三字经
太极拳,稳重心,初学步,后学身;先练形,再用心,意气劲,渐追寻。弓坐腿,中规矩;虚实变,贵自然。腹松净,头顶悬,肘节坠,尾椎垂。含勿过,莫耸肩;呼吸气,沉丹田。步如猫,形如鹘,上下随,内外合。气应敛, 神宜舒。盘架子, 功问己;习推手,练双人;先在心,后在身。心为令,气为旗,神主帅,身驱使。身虽动,心犹静,意不断,势相连。其根脚,发于腿,主宰腰,劲顺遂。松非松,柔化功;展未展,却松容。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务知己,养吾气;及知人,引落空,无不及,随曲伸,气未到,意先吞;意气君,骨肉臣。若中庸,理为一,立平准,气势腾。练千遍,义自见,少理论,勤实践。研修法,重桩功。三性备,涵其中。首健身,略铺陈;正稳舒,圆缓柔,通心脉,畅血流;下肢壮,泵力张,活肺泡,息深长,腹内压,摩肝肠;精神爽,容颜养,中气足,代谢强,升免疫,医道彰。任何式,源一宗,若此法,效相同。偏见者,贬新编,古即好,不分辨。今传统,旧创新;世间事,日日新。与时进,理当然。明道理,善继承,去糟粕,取其精,再提高,更昌盛。
掤捋挤按新编歌诀及浅释
【新编歌诀】
掤势贵在三点通,腰为源头通体松。
捋势吸吞散化溶,巧用四两拨千斤。
挤势避实横竖用,左为阳来右为阴。
按势意念注命门,避重就轻是根本。
【浅释】
△掤势责在三点通,腰为源头通体松。
三点,指右肘、右腕和左腕。点有多大?针尖样大。三点务须相关、相通、相呼、相应,务必方向一致、目标一致、行动一致。拥势,通体放松,意注腰间。运行应用要领是:彼走之时,我三点合一,顺其走势提之、拔之,令其脚尖掀起而后仰:我也可顺其来势,据势据情,变通变化周身各点,掤而引之、掤而化之,令其脚跟离地而前仆。
△捋势吸吞散化溶,巧用四两拔千斤。
捋势,随机随势,顺机顺势,借机借势,“由一法而生万法”,顺彼之来势牵之、引之、带之、吸之、吞之、散之、化之、溶之,令彼来势落空而被动。
△挤势避实横竖用,左为阳来右为阴。
挤势,右臂为阴,意念在右手背精微一点;左臂为阳,意念在左劳宫精深微末一处。挤势,随彼捋势,横向运行,避实就虚,左右手精细两点阴阳合拍,身、体、形浑然如一,随其捋势而贴之、逼之、涌之、挤之、靠之,彼必失衡而不稳矣。
△按势意气在命门,避重就轻是根本。
按势,意注命门,气通腰际,避其实而就其虚,避其重而就其轻。“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双手轻松虚灵,内含干点万点,随彼变化,趁虚蹈隙,按势无穷,彼必被动矣。
太极拳,“炼精化气,炼气归神,炼神还虚,由虚合道”,其实作运行借时、借机、借势、借力,省工、省力、省时、省事,以极小之付出取得极大之效应。太极拳“掤、捋、挤、按”四势,究竟应当如何操作运行才能“牵动四两,拨动千斤”?才能以慢待快,“耄耋御众”?才能愉悦身心,有益健康?此值得修持者默默揣悟细细感悟与深深体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