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龙形拳视频请看:
http://u.youku.com/佛山龙形拳胡照
龙形拳的历史
龙形拳原名叫林家拳,原是福建南少林功夫;故又有佛家拳之称;系南少林的一位和尚在清兵火烧少林寺时逃生出来,流落海陆丰、惠阳一带(人称海丰师)所传教。海丰师曾栖身于红船(戏班船)于红船所到之处设馆授徒,故龙形拳(林家拳)所拜的神象与广东戏班一样都拜华光大帝;称华光大帝为华光先师。时有林元(即林耀桂之父)、林侠(林耀桂之叔父)兄弟俩于惠州良化拜师学艺;原学只有三步推、九步推、十六动及一些散手和器械;后两人皆艺成开馆授徒。林元之子林耀桂生得身材魁大壮实,勇力过人,且头脑灵活,悟性甚高,自小随父学武,并善于从比武和打斗中吸取经验教训,不断摸索和改革武术招式,他不但学会父亲从海丰师那里学来的功夫,还将功夫进行了精改和整编,林耀桂十七岁时就开始授徒了,东江流域多处有他开馆授徒的地方以及他将某某拳师打倒的流传。林耀桂二十岁时又首度远门到了龙门县城林村(旧称上林村)开馆授徒,在那里培养了一大班徒弟,直至二十二岁那年到罗浮山当了佛门的俗门弟子,九十一岁时于香港大埔林村(下林村)寿终正寝长埋于林村的芳土。在这个时期,由林耀桂改革创编的功夫套路有直步拳、劈布头、劲扛头、三通拳(旧式)、生马蹄、摩给、过桥、四门吊打、白马显蹄、怀肩拽耳、单刀匹马(旧式)、对拳桩(旧式)、等。器械有长龙棍、齐眉棍(双头棍)、柳针棍、耙头、双刀、盾牌刀等,并将这些功夫套路用于教学,这是林家拳(即后来的龙形拳)的第一次改革。
为寻求武术真谛矢志不移的林耀桂;在风华正茂的二十二岁那年,率徒参加罗浮山华首台寺的一次庆典,在与该寺住持大玉禅师比武时败阵下来自愧不如,遂拜倒禅师脚下为徒,成了该寺的俗门弟子,向大师学习武术和跌打伤科,经数年苦学艺成,将新旧所学功夫融会贯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再一次重新精改创编。这个时期创编的套路主要有三通过桥、步步推、龙形鹰爪、摩桥、碎桥、五马归槽。其中以摩桥最具代表性,此拳刚柔并济,进退自如,变幻无穷,在打斗和比武中累显其功。从华首台寺下山的林耀桂可说是脱颖而出,武术境界达到了新的飞跃,此后于惠州河南岸一带开馆授徒;并开始了悬壶济世,这是林家拳(龙形拳)的第二次大改革。故宗师林耀桂有先学海丰成妙业。后从华首得真传之说。
林家拳是怎样更名为龙形拳的;这里得说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
林耀桂是一个好闯荡、很有抱负的人,他不愿意只限于东江一带求生,要冲出去到大地面施展一番抱负,经朋友介绍,与表弟张泉礼(林侠的徒弟,后为白眉派的宗师;故有龙形、白眉共一家之说)一同到了省城广州,在小北设馆授徒,后来又结识了一位东芜的莫家拳师林荫棠,三人经常切磋武艺,成为莫逆之交。林荫棠在广州军部任职,经其介绍,林耀桂到了第四集团军司令李任潮新成立的卫士营任教,在比武时将原教官黄老虎打败后被任为总教官;后来又转到广州燕塘军校(即后期的黄埔军校)任上校教官;从而结识了号称广东王的国民政府省主席陈济棠,陈对林十分器重,常常委之重任;一次特地观看林耀桂演武,因这时的林家拳在广州已很有名气了,它讲究武术实战时招式的技巧性,多是攻防并济,快速连贯,刚柔结合,变化莫测。陈见林的拳法动如神龙游太空,静如玉女守深闺,大为赞赏,甚有感思;建议林耀桂将林家拳改名为龙形拳,因中国人是龙的传人,中国功夫应有龙形拳功夫,其时陈济棠这位儒家学子、晚清秀才出身;弃笔从戎的广东好官,诗兴大发,随即题了“克已让人非我弱;存心守道任他强”的一付盈联赠予林耀桂,从此成了新诞生的龙形拳之宗旨和师训而沿用至今。关于林耀桂在广州还有很多奇闻轶事,时称林耀桂为东江虎,曾挫败俄国拳王力士、打败日本拳师,一洗东亚病夫之耻,至于怎样进入燕塘军校的,还有他在街头打倒颠马的另说。
林家拳、佛家拳于广州改名为龙形拳后,江河喜纳百川,大海不拒细流,武术不拘门派,进一步加以吸收融合。抛开了某个拳招是某门派所固有,实行南北沟通,武术互动,以实战精武和健身为原则,不断吸纳其他门派的武术精华,大胆改革功夫招式,弃除愚弄人的江湖迷信功夫和假气功。在交流纳改方面主要有:如猛虎跳墙这一套吸入了莫家拳的侧打直捶等手法,一些套路吸入了咏春的手桥,在与太极门的交流切磋中创编了化极和龙形太极;并与多家北派武术世家交往和切磋。对北少林罗汉门孙玉峰的功夫林极为赏识,林耀桂与孙玉峰交情甚笃,曾易于而教(即林耀桂将其在燕塘军校当助教的二十多岁的长子林焕光交孙玉峰教,而孙玉锋则将其子孙文勇交林耀桂教龙形拳)一时传为佳话。林焕光随孙玉峰大师学习刀、剑、枪法有:大刀、关刀、提袍剑、勾镰刀、雪花盖顶刀、探海枪及北少林功夫;孙文勇随林耀桂学龙形的鹰爪、摩桥、碎桥、迫步碎桥,这样互补所需,相互提高直至九.一八事件日寇侵华,“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林焕光是个热血青年,在父亲的支持下,毅然参加了中国空军对日飞行作战队,曾多次参加空战打击日寇直到抗战胜利。后来林耀桂父子辗转到了香港;仍以教习龙形拳为业,使龙形拳发扬光大,传遍世界,林耀桂亦成为了龙形拳一代宗师。
据香港世界龙形拳体育总会的董建光会长、张天养主席、副主席兼香港全荃湾惠州国术会总教练张衍全和林焕光的高足张国泰等师兄介绍,龙形拳在广州时期的发展特别快,也进行了最重大的一次改革,将新汇集精改的龙形拳分为高、中、低三档,按套路编写,各种表演器械也编套冠名,全部进行了招式定名和合理编谱,并将原来林家拳的一些较为土俗的招式名作了文钸修改,系列地进行了拳、械、赅磷、舞龙、锣鼓的整理和改革,使龙形拳变得更规范化;更具被实战力的观赏性,成为能全面体现中国功夫的国术。这个时期主要新创的套路有:单鞭救主、猛虎跳墙、迫步碎桥、毒蛇舔删、四门迫打、毒蛇吐气、化劲、立五形、梅花拳(梅花六路)及许多器械和对拆套路等。一些高级(档)拳须有基本招式套路的打法和基本谱;但不作固定的招式谱(即永远固定的拳谱),特别是较顶级的梅花拳变化更大,允许后人不断地精改提高,其目的是要既有基本,又求发展,敢于精改,勇于攀高,以达功夫无止境,在不断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同时还保留了三路永远不变的种子拳为根,即十六动、三通过桥和龙形摩桥,这样做是要在事物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永不忘本,有中华民族不数典忘祖的美德。
龙形拳是南国的精武,龙形拳的发展史是一部中国功夫的辛酸悲壮史,它经历了继承、实践、改革、提高的多个阶段,它从南北各个门派中取长补短,融会了中华武学的精华,以达到一个又一个新的飞跃,它还将继续朝着精武的方向,沿着新开辟的道路不断地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