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山水墨山水09年秋季新作
云蒙高远图
龙云山秋风
丘壑柿林图
七渡柿林红
密云四合堂
龙云山秋风
孤山泊舟柳相依
我形我塑 感悟自然---读李雪山水墨山水作品
桂兆海 (文)2009.11.18于北京画院
每一次北京画院组织出去写生,我们都会为李雪山捏一把汗。
因为李雪山有个特点,喜欢独来独往。
在偌大的写生基地,李雪山总会根据自己独特的视角,独自找
到一个僻静甚至有些危险的角落,一坐就是一个上午,甚至一
天,纹丝不动,不与人同。要么赶不上午饭,要么就是大家都
收工了却找不到他,最后只好兵困马乏地干等……
然而,艺术贵乎“独”,李雪山的可贵之处,不仅在于其行为
“独”,他的艺术思想更“独”。
李雪山在写生中,从不忽略任何细节,总是带着真情实感去描
绘山川的一草一石,正是他真诚地对待生活,才能将自然观察
得如此真切,真正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因此,每一次写生
之后,无论是画面的处理、技法的探索还是生活的感受,李雪
山都会有一个巨大的进步与体验。
正是由于大量写生的积累,李雪山的创作也相对自由。他的作
品书法用笔,因势赋形,八面出锋,尽情皴擦,风格独步。以
物象为体,以意象为用,既钟情于树枝的穿插、山石的结构,
又处处流露出独有真情与个性,以自己真切的生活感受与精湛
的技法描绘自己胸中的山水。
在艺术思想上,李雪山也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他不喜欢跟在别
人后面,他认为艺术就是创造。在画院随恩师李小可先生学习
的两年中,李雪山深深领会了“李家山水”的精神内涵,敢于
打破笔墨之“法”,亦更善于继承精神之“道”。
创造需要勇气,但是更需要功底,李雪山很清楚,只有一手伸
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才能创造出有时代气息的作品。对于
传统,李雪山下功夫进行过系统的研究;对于生活,李雪山更
是在写生实践中如苦行僧一般反复锤炼,结合自己深厚的造型
功底,独辟蹊径,力求找到自己的笔墨语言,捕捉大自然“与
己之所共适”的深切感受,为提升自己将来的艺术创作做有益
的积累。
李小可先生十分重视写生。作为学生的李雪山很清楚,写生是
向大自然要东西,“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此造物者之
无尽藏也”,造物主这个宝藏,毫不吝啬地呈现给每一位画
家,至于谁能在其中找到与自己精神的契合点,则要看是否具
备与造物主共神通的能力。
李雪山正是具备这种能力的大智慧者。他为人谦逊,潇洒流落,
不求生活之奢华,唯求绘事之精湛。当今画坛,似雪山者,能
有几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