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位太极大师隐于锡城小巷,莫说他在无锡,便是在全国圈内都可谓大名鼎鼎。他就是杨式陆派太极拳创始人陆汉初先生。
对于太极拳的行家里手而言,市民普通打的太极拳实在称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太极拳,其锻炼功效与普通的体育运动诸如跑步、打羽毛球之类所起到的锻炼作用相差无几。太极拳的核心功效首在修身养性,次在技击格斗,盘拳和推手是入门功夫。就其本质而言,太极拳其实是与生物力学密切相关的一门高深学问,变化无穷。而杨式陆派太极拳,正是陆汉初先生研究修炼七十多年,融汇诸家之长,对生物力学深入研究后自创的一个流派。
陆汉初先生是浙江宁波人,他生于1918年,幼年随父迁居上海。抗战时期,陆汉初毕业于暨南大学。陆汉初系陆家长子,平时尤喜京剧,为此还曾经拜访过京剧名家盖叫天。而他与太极拳结缘除了自己喜欢,还有一段小插曲。当年,陆汉初本打算去学飞行员,未料体检时却因眼睛近视而不得不选择放弃飞天的梦想。于是便去学武术,先是从师形意拳名家靳云亭大师学习行意拳、八卦掌术,后来在邻居杨奇云老师的影响下开始接触太极拳,并由此一发而不止,成为其一生精研的对象,最终功德圆满,自成一派,成为杨式陆派太极拳的创始人。
民国时期,中国的武术从组织形式、功能到活动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1912年至1927年,一大批武术社团先后创立。 这其中最有名的民间社团就是上海“精武体育会”,其前身为霍元甲主持的“精武体操学校”,以提倡武术,研究体育,铸造强毅之国民为宗旨。“精武体育会”在全国多地设有其分会,绍兴、汉口、广州、佛山、汕头、梧州、南昌、厦门、四川……无锡也是其中之一。为此,当时的上海作为中国武术的核心所在,全国各地国术名家巨擘云集。陆汉初先生在耳濡目染之下,还曾得到过多位名家的悉心指导,这其中就有当时太极拳的两大代表人物杨澄甫和吴鉴泉。
见多识广又有名师点拨,陆汉初先生拳技精进不少,但杨式陆派太极拳则是他在无锡逐步成熟起来的。因为无锡解放后不久,陆汉初先生便因工作需要从上海来到无锡,并就此定居。可以说,无锡当时的社会环境是促成其武技大成的重要原因。
据陆汉初先生之子陆晓明回忆,陆汉初夫妇二人当时租住在书院弄附近的摇车湾,陆汉初被分到了无锡北塘区粮管所。上世纪50年代末,因充实教师队伍,陆汉初先后在无锡多所学校担任老师,后在江苏省税务学校任高级讲师至退休。工作之余,陆汉初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了对太极拳的修炼和研究之中,期间阅读了大量太极拳专著,做了大量的学习笔记。
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武术便在无锡风靡一时。当时无锡的公花园、工人文化宫,学武术的人特别多。 到了“文革”期间,练习太极拳的人就更多了。无锡老体育场还经常会举行一些武术表演赛,参与的多为本地和外地的年轻人。
据陆汉初先生的大弟子史英武说,陆汉初先生的“太极推手”当时绝对是锡城的一道亮丽风景,“陆老师的太极拳很讲究美感,许多人慕名跟他学太极拳。不管对手是谁,在他手里全都站不住”。陆汉初位于摇车湾的住处常是武友们登门拜访、切磋交流的地方,其中不少都是圈内非常有名的拳师。比如武式太极拳名家郝少如先生来无锡访问,陆汉初前往拜访请益,并在与郝少如先生一个星期的私密交流中,互相印证和交流了太极拳的真实功夫,成为了挚友。
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陆汉初以杨式拳架为依托,将杨、武、吴、陈诸家之优点融会贯通,最终形成了杨式陆派太极拳。但由于陆汉初先生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师承,据说在一次太极拳表演赛中,他只得了59分,评委称“杨式不像杨式,吴式不像吴式”。但正是如此,才有了陆汉初先生的杨式陆派太极拳问世,其拳架既端正大方、稳重浑厚,又刚柔相济、轻灵圆活,给人以美的视觉享受;其推手尤将绵里藏针、一触即发、小力胜大力、内动不令人知等太极功夫之特点演化得炉火纯青,淋漓尽致。他与高手交流的故事也经常被学生们拿来力证“陆派太极拳”的独到之处。
当年,上海有位吴氏太极拳传人胡耀宗,此人虽然有些驼背,但其“太极推手”在圈内也是众所公认的高手。此人练功极是刻苦,一般人根本无法推倒他。陆汉初先生也曾跟他学过一段时间的吴式太极拳太极,当时胡耀宗便感觉陆汉初先生悟性奇佳,断言此人将来必有所成。 戏剧性的一幕发生在年后。当时胡耀宗正有意到无锡开场子授课,先期来锡了解情况。他在著名武术大师傅剑秋无锡传人宁大椿先生的陪同下,与陆汉初再次见面。胡耀宗先让徒弟与陆汉初“推手”,见陆汉初似乎不济的样子,便对其说“你退步了”。陆汉初也并不分辩,而是对他说:“胡老师,我有点小感受,想向您汇报汇报”。于是,胡耀宗、宁大椿与陆汉初单独进入房间切磋。没想到,不一会儿三人便出来了,胡耀宗的语气也发生了变化,称陆汉初的“推手”与自己是一个路数,陆汉初则笑而不语。事后,陆晓明追问父亲与胡耀宗先生推手的结果,陆汉初说胡与自己的路数完合不同,只是人在江湖,也要顾及胡耀宗的面子。宁大椿后来透露,那次二人比试,没推几手,胡耀宗便处于下风。
其实类似这样的例子在陆汉初先生的一生中,是极为常见的。
某日,有外地拳友从苏北来锡,其一米八几的个头,人高马大,很是威猛,而陆汉初不过一米七的个头,十分清瘦。陆汉初先生的得意门生屠锡源带其到陆汉初家里交流。此拳友一上前就搂抱住陆汉初先生双手,陆汉初只是微微抖弹了一下,此拳友还未搞清状况,人已弹撞到墙上,重重地摔到床上,以至于老式床上的棕绷都破了个大洞。这大概就是所 谓“四两拨千斤”的实战应用吧。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上海有位全国太极推手冠军很是厉害,圈内几无有把握战胜他的人。史英武听说后,便带着老师陆汉初到上海去交流。史英武说,“遇到高手,我猜想老师应该是拉开架势弓步状态严阵以待,没想到老师反而是人站得很直,脚只跨出一小步。对方全力扑过来的时候,老师只是手一推就将对方发了出去。”
据陆汉初先生的再传弟子于刚介绍,练双龙带着他们陪当时已经八十多岁的陆老先生去太湖风景区游览,那天虽然风急浪高,但陆老先生兴致极高,无极步站在湖边堤岸上,背距湖面一步之遥,居然喊身高约180公分,体重180斤 ,已经算是散打好手的于刚冲上去推他,好奇又不敢想象的于刚恐怕把陆老先生推到湖里,所以手下留情冲上去一推,手上什么感觉也没有就倒退了三五步,于刚来真的了,冲上去再推,这下当然惨了,只见陆老先生双手一抖,于刚倒退翻滚十几步还收不住脚,让陆老先生的学生们大开眼界。
还据陆汉初老先生的关门弟子倪国勋讲述,在陆老逝世前的几个月,先是住在南长医院老干部病房疗养,一天下午,一位苏州的客人大约六十岁左右,也是懂得太极功夫的,来看望陆老先生,他们讲着讲着就站起来搭手了,只看到拖着拖鞋的陆老先生双脚微微一下转动,苏州的客人像风筝一样倒飞起来五六米,重重地撞到了窗台上。倪国勋说“当时把在场的医护人员都吓得目瞪口呆,当然也令我终身难忘”。
其实,陆汉初先生一辈子修炼和研究太极功夫的奇闻异事,说也说不完。大凡跟随陆汉初先生学过或者交流过太极功夫的人,都知道他不光武技精湛,而且武德也非常好。“交流不伤心,交手不伤身”,一直是陆汉初先生秉承的原则。“明理,懂法,得道,善行有缘”是他的临终嘱咐。
太极拳所包蕴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观,也渗透到了陆汉初的处世为人之中。太极拳,练心练性也。陆汉初有着习武之人特有的豪爽之气,但他同时也是个极其低调的人。无论是子女还是其学生,从未见到陆汉初与别人争执过什么,哪怕对方出言冒犯。但陆汉初的低调并不妨碍他在圈内赫赫有名,香港意拳协会会长陈正中系无锡人,他对国内武术界颇为了解,他称陆汉初为沪宁线上第一“推手”。
“文革”期间,陆汉初曾有意将衣钵传授给儿子陆晓明,但陆晓明觉得,“当时还年轻,似乎对太极拳并不感兴趣,感觉太枯燥,于是去学了一段时间少林拳。后来工作比较忙,就更谈不上学太极拳了。”以至陆汉初晚年也曾暗叹,“传世绝学,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虽然学生众多,但是自己的子女一个也不肯学。好在学生之中亦有出众者,亲传大弟子史英武先生便是其中之一,其现任市武术协会太极拳推手研究会会长,也算是传承了老师的衣钵。不过,史英武说,太极拳艺门道极深,自己能达到老师的哪一步,也只能看自身造化了。
本文作者 无锡新周刊记者 尘 白
补充说明 陆汉初关门弟子 倪国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