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栏

     

  

 

  
  

  练习太极拳有什么好处---

    太极拳动作柔和、舒展大方、刚柔相济,是一种老幼皆宜习的拳术。通过习练,对心脏病、高血压、关节炎、糖尿病、脑神经衰弱等都有很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精神系统的感应灵敏度及神经系统的指挥、调节、应变、控制能力得到提高,增强了人体抵抗能力。练好太极拳,不仅身体健壮、骨质坚硬,而且关节灵活,能较好地应付各种复杂的活动,减少发生脱位扭伤与骨折等事故的机率。

太极拳运动对青少年影响:

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和学习的阶段。学生在家庭和学校的压力都很大。很多学生不负重压,出现了各种严重的问题,如厌学、多动症、神经衰弱等,甚至因此而辍学,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了很大的负担。好动是孩子的天性。经过大量调查,平时在家学习不好,调皮捣蛋甚至家长都管不住的孩子,把他送到了文武学校后马上变得学习就好了,也听话了,这是为什么?

太极拳运动是一门科学、有氧、高尚的体育运动,是任何其它体育项目也不能相媲美的。习练太极拳对学生的生长发育有很大的好处,而且没有任何负面影响。

因它符合人体的生理科学,能增加人体气血运行,培养人的正气,对学生压力大、过度紧张导致的脑神经衰弱有很好的补神效果。

青少年习练太极拳有很多好处,不仅可以开发他的智慧,还可增强他的记忆力。青少年长期习练,可使他们更加聪明,反应能力更强,能处事不惊。到中年以后有个强健的身体,可以使他们受益终身。

太极拳运动对中年人的影响:

    中年人是社会的中坚,处在发挥创造能力、在事业上多出成果的辉煌阶段。其智力发展达到了最佳水平,观察力、意识记忆和抽象记忆力都很强。思维发达,善于分析、综合、联想和演绎推理,能构成自己的独立见解,积累的经验、意志上的自制力都比较强。他们既得承上赡养老人又得启下教育下一代。

    但是中年人因长期处于工作、社会、家庭等等的压力中,常感到脑力与体力不支,精神疲劳,生恐用尽脑力。其实“心之官则思”,脑力是用不尽的,只会愈用愈聪明,问题的关键是他们没有科学地运用智力的方法。造成以上的原因是他们不会锻炼。虽他们也很注意健康,有时也会抽时间锻炼。但他们的方法都不是好的方法,他们的锻炼都不是科学的锻炼。懂得养生之法可以高枕无忧,如不懂则越枕越忧,行走坐卧都可练功,但你得知功法。太极拳是世界上现今公认最好最科学的有氧健身方法之一,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最佳健身、增智的方法。通过坚持练功使紧张的身心入静下来,体内的元气就能得到充分的调整,脑细胞就得以充分的休息。

    太极拳运动,对人机体产生的内作用,可以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调节微循环,促进气血运行给大脑以温和的刺激。柔和的运动,有节奏的呼吸和优良的返观意守,逐渐诱导大脑进入松静的境界。长期习练可使气行大脑。气行精自行,此时可达到精养大脑的效果,使你感到神清气爽、精神倍增、思维敏捷、反应灵敏、身轻体健,处理起事不管是大脑还是体力都得心应手,有用不完的精力。

    我们应从现在开始养身,等疾病缠身才想起就有点晚了。有一个青蛙跳水的例子。先是滚水,把青蛙丢进去后,它马上就跳了出来。后来人又把它放在一个温水的锅內,青蛙感到很舒服就自由自在地在内游了起来。人就慢慢地给水加温。青蛙等到受不了的时候想跳出来,但是已出不来了。这个问题得令我们思考,别等身体有病才想起健身。这和人口渴了才想起挖井是一样的道理。

太极拳对人的老年病也有很多好处:

老年人辛苦工作了大半辈子,晚年退休可谓苦尽甜来,正是该享福的时候,但是身体不如人意。人老了,出现各种毛病。人未老腿先老,腿脚都僵硬,不灵活了,腰也硬了,腰腿疼的毛病都有了,每天生活在病痛之中,真是烦死人了。儿女虽孝顺,但古人云:久病床前无孝子。所以我们一定要多注意健身锻炼。

    太极拳的动作柔和,舒展大方,刚柔相济,可大可小,因人而异。练时轻灵圆活,可活血化瘀、疏通经络、平衡阴阳。太极拳处处讲松、活· 圆、自然、不用力、以腰为轴。故太极拳练习对以上这些老年人出现的问题有很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可谓老年人的健身之宝。

太极拳运动是人类健康的一条金光大道,望全人类都来参加太极运动。愿它为全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贡献。人人健康,远离病苦。

 

  

 

                                                                  

                                             

展开
还没有上传视频
专辑推荐
还没有添加专辑推荐
你的专属女友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5533243举报邮箱:56kf#sohu-inc.com (使用时将#号改为@)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粤)-非经营性-2023-0390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粤第735号粤网文〔2022〕1253-102号营业性演出许可证

粤公网安备 44010602000140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