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栏

                  

 

                               

                                                

                                   “民族文化之根”断想

                     

                                  —画中飞天  天莺   

 

依我看,目下外来文化袭扰的恶果,国人是应该认真对待的了。

诚然,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都有优秀的文化积淀,都是世界的文化财富,交流有必要,兼容于自然。为我所用,有何不可?问题是它已泛滥成灾,乃至吞噬了我们的民族文化。这就严重了!

君不见,洋节五花八门,洋气弥漫成风,连那狂欢无度的圣诞节,就像是在异国度过的一样。我见过一辆小公交车上写的一幅广告标语—“请在西安上美国学校!”瞧,连教育都洋化了。麦当劳、肯德基这些洋荤、洋菜,也都在一些大街小巷时髦起来了……

这些现象,不能不令人深思:我们的国家怎么了?

马家骏教授曾在2003年的一次讲课中对大学生们大声说:“说起保护民族文化,我想引用《国歌》一句歌词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听者震惊,一片哗然。马老师说了其中的道理:“一个民族的兴亡,不在于它的经济,也不在于它的政治,而在于它的文化,这方面的例子,中外皆有,教训深刻……”

面对上述现象和马教授的慨然警示,不得不发人深省。

幸喜的是,它已引起政府和社会有识之士的关注。从2003年起,国务院下达了文件,在全国范围内,自下而上地实施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具有深远意义的宏伟工程。

由于与几位从事这项工作的老师接触,也参与了不少有关活动,使我这个不明民族民间文化真谛的青年人受益匪浅,感慨万分。在不断地学习中感悟到,如今像我这样的青年人,必需补上“母文化”“民族文化之根”这门最重要的基础课。因为它是关系到我们民族兴亡和国家强盛的必修之课!

人们把祖国,亲切地呼为“母亲”,这是有深刻寓意在内的。每当我们升国旗、唱国歌时,一种由衷的爱母之情,便油然而生,不得不为生我、养我并扶我成长的母亲而感激涕零。母亲伟大,祖国伟大!赞叹间,那种自豪、骄傲感和连根之情,总是无法抑制的。

母亲讲方言,国家用国语,听到他,总是那么亲切,就像是小时候听到一首妈妈传递过的童谣一般。

这就是“母文化”“民族文化之根”和由此而来的整个民族大文化对我们长期的熏陶!

我前些年也唱“流行歌曲”,编现代儿童舞;后来参加了一些民族音乐会的欣赏,聆听了板胡、二胡、古筝、唢呐和民间歌手的演奏、演唱,觉得竟是那么的质朴、优美,由关注到陶醉,这才步入民间文艺之门。后经老师们的指点,我接触了信天游、茅山歌、陕北秧歌和西安鼓乐、秦腔、迷胡、道情、碗碗腔等民间戏曲,还有皮影、剪纸、泥塑、刺绣等民间工艺美术,遂感我们的民族文化根深叶茂,花艳果丰,为许多国家所不及。而顺着历史长河狂奔而下的雅文化流,正是由“母文化”“民族文化之根”的源头那里倾泻出来并形成几千年古国文明的!如足以代表中华民族文化精粹的先秦诗经、汉代乐府以及唐诗、宋词、元明清小说、戏剧、曲艺等等,哪个不是由此根而萌发、壮大的?即就是现今文化、文明的发展,无疑也不会离开这个根基的。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形成,给各国的民族民间文化多元化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保护民族文化遗产、捍卫文化主权,在“民族文化之根”基础上发展我们的现代文化,已成为当务之急。

目下“非遗”保护工作的深入和国学振兴的势头,令人欣喜。我等应当努力!

                                                            

                              于二零一零年五月二十一日撰写

                                                                                                 

                 

              霍松林【月夜】吟诵调的学术价值

 

——霍氏吟诵与关中方言

 

                                    画中飞天     寒雷

 

正当我们研究关中方言与秦域文化关系的时候,喜获霍松林先生《月夜》吟诵调的录音。听来简单,似乎平常,或者说只是即兴吟诵的自然而为,并不起眼,实则是一首内涵丰富、很有诗韵学术价值的吟诵艺术资料,不可小视。

这个吟诵调,无疑是他从父辈那里听来、学来的,虽然只是教育承传(心传口授)的一隅,但这样的承传,却有着更深一层的积极意义。

这是我们在为先生吟诵调记谱中得来的一点感悟(见霍松林吟诵《月夜》曲谱 寒雷 义燕记谱整理)。

就一位国学大师而言,他不仅是一位博学多能、满腹经纶的学者,教授,而且更重要的是,他是一位继承、传递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实实在在的传承人。不只是知识的上下承传,还有包括古诗吟诵艺术在内的口传心授的教育承传。

在中国古代,以孔子为代表的教育家,在讲授诗歌、诗学的诗教中,特别重视诗教与乐教的紧密结合。此所谓“弦歌”的缘起。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教育创造!即使在今天,也应该大力倡导。这是由于,自古到今,诗、歌、乐总是密不可分的。

按作诗的要求,必须用词简练,节奏分明,字句排列,大致整齐,而且语尾字,一定要讲究押韵,这就是诗歌音乐性之所在。这种文学形式,不是文人的凭空创造,而是从民歌的歌唱性中学来的,是从两三千年前的《诗经》、《乐府》承传而来的。这也是许多唐诗、宋词、元曲被应用于“歌唱艺术”中的的“源”和“根”。

以此来审视霍松林先生对唐诗的吟诵之调,就有了对诗歌“索根探源”的依据和更深一层的意义了。

这里有一个诗歌与语言的关系问题。可以这样说,歌唱性的诗歌,是用语言来表达的,而其歌唱性,却源于歌唱人所运用的方言。所谓对诗的“吟”,“诵”,“唱”,只不过是“吟”,“诵”,“唱”者对自己所运用的语言(方言)的语音、声调夸张与艺术加工而已。

我们多次讲过,作为交际工具的方言,是该方言区一切民间文艺的基础。秦腔的基础方言,是关中话;豫剧的基础方言是河南话。京剧、晋剧、川剧、越剧、粤剧,都是以当地方言为基础的,毫无例外。

现在,我们听听霍先生的《月夜》吟诵调,是以哪个方言为基础的呢?多数听者会明确回答:关中方言!

对啦,没错!

我们所记录的这个吟诵调,从本质上讲,是忠实于霍先生的原始录音的。只是把霍先生的吟诵,按旋律、节奏要求,更加规整化和音乐化了。

为了使其两相紧密对照,能有一个听觉上的连续感,经测音,采用了他用关中方言的自然音高(E调)记谱、打曲,加了过门,放慢了速度。如果仔细聆听,你一定会听出它那“似曾相识”的关中秦腔、迷胡、劝善和类似《绣荷包》《四六曲》的味道来的。对用惯、听惯关中话的陕、甘(陇东)人来说,自然就有了“乡里乡亲”的亲切感。

何以如此?就是源于他的吟诵调,是来自关中方言。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对杜甫这首《月夜》诗,各地(如北京、河南、四川、广东)读者,会有用各地方言吟诵的不同的音响效果和韵味。如北京味,河南味,四川味,广东味是也,但经霍先生一读,就是陕西关中味的了。

霍先生虽是甘肃天水人,但当地的方言却属于自古形成的秦域关中语系,即源自陇东的泾渭流域的关中方言。与这一带方言相应的秦腔、民歌小调、曲子、陇东道情等,亦与今陕西关中的同类演艺艺术想通或相溶。可见,方言对同一方言区民间艺术的影响,是何等之烈!

这便是霍先生吟诵调的方言基础。

比起普通话,关中话与普通话,调类相同,而调值有异。其对应规律是:

普通话的阳平声与关中话的阳平声相同或相近,而其他三声则相异并大相径庭。关中话的阴平,读低平调,近似于普通话的上声调;关中话的上声调,读高降调,近似于普通话的去声调;关中话的去声调,读高平调,相当于普通话的阴平调。

如用关中话来读普通话,“阴、阳、赏、去”四个字,犹如关中话里的“印、阳、商、取”。

“今夜鄜州月”句,用关中话,各应读阴平(今),去声(夜),阴平(鄜),阴平(州),阴平(月)。但需要提及的是这个句尾的“月”字,它在普通话中,是读去声(仄声)的,但在关中话里却读的是阴平声。这是此诗首联中最相异的字调。从语调或音乐旋律走向上来看,说关中话的霍先生,只能用把它读成低降调的阴平声了。

最典型的例子,是第四联的“未解忆长安”句。“未解忆”三字全是仄声(各为去声,上声,去声),而“长安”二字则全为平声(各为阳平,阴平)。其旋律,自然是“下行”的乐句了(见所记曲谱)。

无需多言细论,仅此即可看出和听出它那浓郁的关中韵味来。

通过对先生吟诵调的记谱,我们悟出了这个古老吟诵调的学术价值是:

其一,他是用古老的关中方言及其语调吟诵的,故颇有汉语考古学的价值。

杜甫说:“回首可怜歌舞地,秦中自古帝王州。”前辈学者齐如山说:“风从西边来。”还有学者认为关中方言,就是周、秦、汉、唐时期的官话,许多古诗,若用关中话来读,才是协韵的。凡此,皆可透过类似霍先生的吟诵调去考察。

其二,吟诵是语言的表达、修饰与夸张,其语调的音乐性,非常显明。对研究方言与民间音乐的关系,很有价值。

其三,吟诵诗歌,总是要表达诗歌的思想感情的,总是依语亦依情的,它虽然只是依语达情的一种即兴吟唱,但总是寓情于中的,因此,就具有自然作曲的含义,故此吟诵调,有着音乐学的研究价值。

其四,中国地域广阔,方言很多,各地民俗,不尽相同,而操着各种方言表达各地、各民族人民生活的场景,是异彩纷呈的。其语言的语音、词汇、语法不仅非常丰富,而且在表达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方面,也是千变万化的。这就为通过诗歌和以诗歌为催化剂的戏剧、曲艺、影视等形式反映不同地域、不同题材、不同风格、色彩的艺术创造,开阔了视野,开辟了无限广阔的新天地。就此而言,其吟诵形式对深层次的美学研究有着积极的借鉴价值。

人们都说,民歌很美。美在何处?其美之源何在?不妨从霍先生的吟诵调里去得到某些启迪吧。

 

                                                                2012.7.1.  于文馨斋

 

 

 

还没有上传视频
专辑推荐
还没有添加专辑推荐
你的专属女友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5533243举报邮箱:56kf#sohu-inc.com (使用时将#号改为@)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粤)-非经营性-2023-0390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粤第735号粤网文〔2022〕1253-102号营业性演出许可证

粤公网安备 44010602000140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