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启功先生的书法讲座视频。除了欣赏先生的书艺、学习先生的书技外,他那幽默的语言和自命的“大字报体”就是印象最深的了。
何为“大字报体”?启体也。先生解释说是“抄大字报抄写出来的”。
我就想:先生为什么不告诉我们他是“学什么体”、“临谁的帖”呢?是怕后人学去了,还是不好说呢?
其实这正是先生的高明之处。何解?先生已经说得很明白了---“抄”出来的。在这里一个“抄”字就把上面的疑问解答了。
“抄”在这里应解释为“临”、或“练”。就是得花工夫,才能得到“功夫”。先生没有说是“抄”欧赵、还是颜柳;是一日千字万字、还是一周几刀几刀纸。他只告诉我们是“抄出来的”。难道除了“抄”,就没有别的方法吗?答案是:别无选择。
时常有人问:“你是学什么体的”、“临什么帖”、“我写什么体好”、“怎样临帖”等类的问题。我也不止一次问过别人。对于关于“我”的问题很好回答,如实告知就是;对于“你”的问题,就不好回答了。为何?“你”学何体、临何帖,我怎么说得清楚、道得明白?
试想一下:汉字几千年的历史我知道多少?且不说篆、隶、楷、行、草各书体的演变过程,也不说欧颜柳赵各体的风格特征,就是某人的“体”在不同的时期也有其差异。如颜真卿的《多宝塔碑》与《勤礼碑》就有差异。于是我只好说:选你喜欢的练就是。
我也时常为自己不专一而苦恼,困惑。问朋友和行家,也是说不清、道不明。还是先生一个“抄”字提醒了我。是啊,学什么体合适、临什么帖好,要自己去体会才行,就像是着什么衣、穿多大鞋要自己去试一样。我不再去无休止地问这些问题了。
学书有老师知道当然好,但最后还是要自己去体会的,这样得到的东西才是实实在在的。
有人说“我一天写多少多少字”、“我一个星期写一刀纸”,对此,我只能说“你很花`‘工夫’、你有钱”。学书的好坏不是以你一天能写多少字,或是一周写了多少纸来确定的。“功夫”是正确轨迹的重复和积累。花了“工夫”,就要得到“功夫”,这才是我们的目的。
以上是一个初学者体会和小悟,写出来供和我一样苦恼和困惑的朋友参考;同时,恳请各位行家指正。